还掩故园扉

还掩故园扉出自 唐代诗人 孟浩然 的《留别王维》

  • 拼音:hái yǎn gù yuán fēi
  • 平仄:平仄仄平平
  • 韵脚:上平五微

『还掩故园扉』全诗译文对照

《留别王维》

寂寂竟何待,朝朝空自归。欲寻芳草去,惜与故人违。
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?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。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,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。

当路谁相假,知音世所稀。只应守寂寞,还掩故园扉
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,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。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,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。

1、《古代汉语字典》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: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,2005年1月版
2、邓安生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:巴蜀书社,1990年6月版:第141-142页
3、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·宋词三百首·元曲三百首北:华文出版社京,2009年11月版:第122-123页

『还掩故园扉』全诗注释

(jì)寂竟何待,朝朝空自归。
欲寻芳草去,惜与故人违。
寂寂:落寞。
竟何待:要等什么。
空自:独自。
欲寻芳草去:意思是想归隐。
芳草:香草,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。
违:分离。

当路谁相假,知音世所稀。
只应守寂寞,还掩故园扉(fēi)

当路:当权者。
假:提携。
扉:门扇。

1、《古代汉语字典》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: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,2005年1月版
2、邓安生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:巴蜀书社,1990年6月版:第141-142页
3、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·宋词三百首·元曲三百首北:华文出版社京,2009年11月版:第122-123页

『还掩故园扉』辞典释义

◎ 【还】hái

还【備考·酉集】【辵部】 康熙筆画:11画,部外筆画:4画

《篇海類編》音浮。

音否。俗作還字,非。(還)《唐韻》戸關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胡關切,音環。《說文》復也。《玉篇》反也。《詩·小雅》爾還而入,我心易也。還而不入,否難知也。《註》反也。

《正韻》退也,歸也。《儀禮·鄕飮酒禮》主人答拜還,賔拜辱。《註》還,猶退也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還守豐。

《灌嬰傳》還定三秦。

顧也。《左傳·昭二十年》無所還忌。《註》還,猶顧也。

償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,其事好還。

大還、小還,日至之名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日至于鳥次,是謂小還。至于女紀,是謂大還。

與環同。《前漢·食貨志》還廬樹桑。

《廣韻》似宣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旬宣切,音旋。與旋同。《禮·禮運》五行、四時、十二月,還相爲本也。《註》迭相終而還相始,如環無端也。

《正韻》轉也。《禮·玉藻》周還中規,折還中矩。《註》周旋圓轉,折旋方轉也。

便捷貌。《詩·齊風》子之還兮。

速也,卽也。《前漢·董仲舒傳》此皆可使還至而立效者也。

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胡慣切,音患。遶也,圍也。《儀禮·旣夕》祖還車不易位。《司馬相如·子虛賦》旋還乎後宮。

◎ 【掩】yǎn

掩【卯集中】【手部】 康熙筆画:12画,部外筆画:8画
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衣檢切《正韻》於檢切,淹上聲。《說文》斂也。小上曰掩。《增韻》遮也。《禮·月令》仲夏,君子齊戒,處必掩身。《註》掩,猶隱翳也。《又》孟冬是察阿黨,則罪無有掩蔽。

乗其不備而覆之曰掩。《禮·曲禮》大夫不掩羣。《》禽獸羣聚,則多不可掩取之。《前漢·貨殖傳》掘冢搏掩。《註》博擊掩襲,取人物也。一說博,六博也。掩,意錢之屬。一曰撫也。《爾雅·釋訓》矜憐撫掩之也。《郭璞註》撫掩猶撫拍,謂慰恤也。

閉也。《韓愈詩》獨宿門不掩。

《揚子·方言》止也。

同也。江淮南楚之閒曰掩。《韻會》或作揜。

《集韻》烏感切,庵上聲。覆取也。與揜同。

於贍切,淹去聲。繅絲以手振出緒也。或作。通作淹。

乙業切,音浥。打也。掩本字。字頭从作。

◎ 【故园】gù yuán

⒈  旧家园;故乡。

骆宾王晚憩田家》诗:“唯有寒潭菊,独似故园花。”
前蜀 贯休淮上逢故人》诗:“故园离乱后,十载始逢君。”
倪瓒桂花》诗:“忽起故园想,泠然归梦长。”
毛泽东到韶山》诗:“别梦依稀咒逝川,故园三十二年前。”

⒉  古旧的园苑。

元稹感石榴二十韵》:“深抛故园里,少种贵人家。”

◎ 【扉】fēi

扉【卯集中】【户部】 康熙筆画:12画,部外筆画:8画
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甫微切《正韻》方微切,音非。《說文》戶扇也。《爾雅·釋宮》闔謂之扉。《又》以木曰扉,以葦曰扇。

作者『孟浩然』介绍

孟浩然(689─740),本名浩,字浩然,襄州襄阳(今湖北襄樊市)人。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,闭门读书,以诗自娱。曾游历长江南北各地,巴蜀、吴越、湘赣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。四十岁时游长安,应进士不第。张九龄镇荆州时,署其为荆州从事,不久,患疽而卒,终年五十二岁。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。诗与王维齐名,号王孟。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,正复出人意表,清闲浅淡中,自有泉流石上,风来松下之音。有《孟浩然集》。

『还掩故园扉』全诗赏析

寂寂竟何待,朝朝空自归。
欲寻芳草去,惜与故人违。
当路谁相假,知音世所稀。
只应守寂寞,还掩故园扉

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。
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,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。
这首诗表达直率,语言浅显,怨怼之中,又带有辛酸意味,感情真挚动人,耐人寻味。

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:门前冷落,车马稀疏。
“寂寂”两字,既是写实,又是写虚,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,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。
一个落第士子,没有人来理睬,更没有人来陪伴。
只有孤单单地“空自归”了。
在这种情形下,长安虽好,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。
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,“竟何待”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。

第二联写惜别之情。
“芳草”一词,来自《离骚》,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,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。
“欲寻芳草去”,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。
“惜与故人违”,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。
一个“欲”字,一个“惜”字,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,从这个思想活动里,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。

“当路谁相假,知音世所稀”两句,说明归去的原因。
语气沉痛,充满了怨怼之情,辛酸之泪。
一个“谁”字,反诘得颇为有力,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、人情如水的滋味。
能了解自己心事,赏识自己才能的人,只有王维,这的确是太少了!一个“稀”字,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。
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。

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,就是由于这两句,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、愤懑的气氛。
真挚的感情,深刻的体验,是颇能感动读者的,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,更容易引起共鸣。
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,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。
由落第而思归,由思归而惜别,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,这都是顺理成章的。
只是由于体验到“当路谁相假,知音世所稀”这一冷酷的现实,自知功名无望,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。
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。

“只应守寂寞,还掩故园扉”,表明了归隐的坚决。
“只应”二字,是耐人寻味的,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。
也就是说,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,所以决然地“还掩故园扉”了。

综观全诗,既没有优美的画面,又没有华丽辞藻,语句平淡,平淡得近乎口语。
对偶也不求工整,却极其自然,毫无斧凿痕迹。
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,表现得颇为深刻。
言浅意深,颇有余味,耐人咀嚼。

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。
首联直接说出“自归”,颔联则写题意“惜别”,颈联说明“自归”之故——乃是知音既少,当道不用,此时不走,更待何时。
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,归隐田园。
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。
语言平淡朴实,近于口语,不讲究对偶,顺其自然。

在京求仕不成, 诗中便充溢着对“当路谁相假”的愤懑,并用“独寻芳草去”自我解嘲。

综观全诗,既没有优美的画面,又没有华丽辞藻,语句平淡,平淡得近乎口语。
对偶也不求工整,却极其自然,毫无斧凿痕迹。
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,表现得颇为深刻。
言浅意深,颇有余味,耐人咀嚼。

1、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年12月版:第86-87页

『还掩故园扉』常见问答

  • 问:还掩故园扉出自哪诗词?作者是谁?
    答:还掩故园扉出自古诗词《留别王维》,作者是唐代孟浩然
  • 问:还掩故园扉上一句是什么?
    答:还掩故园扉上一句是《只应守寂寞》。
« 上一句
下一句 »

类似诗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