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浪临古道出自 唐代诗人 储嗣宗 的《沧浪峡(一作储光羲诗)》
- 拼音:cāng láng lín gǔ dào
- 平仄:平平平仄仄
- 韵脚:上声十九皓
沧浪临古道出自 唐代诗人 储嗣宗 的《沧浪峡(一作储光羲诗)》
⒈ 古水名。有 汉水、汉水 之别流、 汉水 之下流、 夏水 诸说。
引《书·禹贡》:“嶓冢 导 漾,东流为 汉。又东为 沧浪 之水。”
孔 传:“别流在 荆州。”
北魏 郦道元 《水经注·夏水》:“刘澄之 著《永初山川记》云:‘ 夏水,古文以为 沧浪,渔父所歌也。’”
宋 姜夔 《清波引》词序:“余久客古 沔,沧浪 之烟雨, 鸚鵡 之草树……无一日不在心目间。”
⒉ 青苍色。多指水色。
引《文选·陆机<塘上行>》:“发藻玉臺下,垂影沧浪泉。”
李善 注:“孟子 曰:‘沧浪之水清。’沧浪,水色也。”
唐 玄奘 《大唐西域记·窣禄勤那国》:“水色沧浪,波涛浩汗。”
《吕氏春秋·审时》“后时者,弱苗而穗苍狼” 清 毕沅 辑校:“苍狼,青色也。在竹曰‘苍筤’,在天曰‘仓浪’,在水曰‘沧浪’。”
清 龚自珍 《贺新凉》词:“一棹沧浪水,一行行淡烟疏柳,平生秋思。”
⒊ 借指青苍色的水。
引唐 韩愈 《合江亭》诗:“长綆汲沧浪,幽蹊下坎坷。”
明 高棣 《题台江别意饯顾存信归番禺》诗:“沧浪浩荡杳难期,此别重逢又几时。”
清 钱泳 《履园丛话·谭诗·以诗存人》:“﹝ 华硕宣 ﹞《湖上》云:‘忽惊鸥鷺起,渔笛响沧浪。’”
亦借指青苍的天空。 唐 寒山 《诗》之五九:“天高不可问,鷦鵊在沧浪。”
⒋ 形容头发斑白。
引唐 姚合 《奉和前司苏郎中惊斑鬓之什》:“遶鬢沧浪有几茎,珥貂相问夕郎惊。”
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六》:“关河 泱漭连兵气,齿髮沧浪寄病身。”
⒌ 后遂以“沧浪”指此歌。
引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有孺子歌曰:‘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。’”
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明诗》:“孺子‘沧浪’,亦有全曲。”
清 陈梦雷 《寄答李厚庵百韵》:“君节诚不亏,鼓枻歌‘沧浪’。”
臨【未集下】【臣部】 康熙筆画:17画,部外筆画:11画
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力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犂針切《正韻》犂沉切,
音林。《爾雅·釋詁》臨,視也。《詩·衞風》日居月諸,照臨下土。
又《大雅》上帝臨女,無貳爾心。《箋》臨,視也。《禮·曲禮》臨諸侯,畛於鬼神。《疏》以尊適曰臨。《穀梁傳·哀七年》春秋有臨天下之言焉,有臨一國之言焉,有臨一家之言焉。《註》徐乾曰:臨者,撫有之也。
又《博雅》臨,大也。
又《戰國策》縣隂以甘之,循有燕以臨之。《註》臨,猶制也。
又易卦名。
又車名。《詩·大雅》以爾鉤援,與爾臨衝,以伐崇墉。《傳》臨,臨車也。《疏》臨者,在上臨下之名。《釋名》臨,如字。韓詩作隆。
又地名。《左傳·哀四年》荀寅奔鮮虞,趙稷奔臨。《註》臨,晉邑。
又丘名。《爾雅·釋丘》右高名臨丘。
又姓。《後趙錄》秦州刺史臨深。《孔融傳》有臨孝存。
又門名。《左思·吳都賦》左稱彎崎,右號臨硎。《註》彎崎,臨硎,閽闥名。吳後主起昭明宮,於太初之東開彎崎臨硎二門,彎崎宮東門,臨硎宮西門。
又《韻會》力鴆切《正韻》力禁切,林去聲。《增韻》喪哭。《顏師古曰》衆哭曰臨。《左傳·宣十二年》楚子圍鄭,旬有七日。鄭人卜行成,不吉。卜臨于大官,且巷出車,吉。《註》臨,哭也。《釋文》臨,力鴆切。
又《韻補》叶盧東切,音隆。《詩·大雅》后稷不克,上帝不臨。耗斁下土,寧丁我躬。《司馬相如·長門賦》奉虛言而望誠兮,期城南之離宮。修薄具而自設兮,君不肯乎幸臨。
又叶力陽切,音良。《秦始皇祠洛水歌》洛陽之水,其色蒼蒼。祠祭大澤,倏忽南臨。洛濱醊禱,色連三光。
⒈ 古代之道。泛指古代的制度、学术、思想、风尚等。
引汉 桓宽 《盐铁论·殊路》:“夫重怀古道,枕籍《诗》《书》,危不能安,乱不能治。”
唐 韩愈 《师说》:“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《师説》以貽之。”
宋 文天祥 《正气歌》:“风簷展书读,古道照颜色。”
清 钱泳 《履园丛话·杂记上·裹足》:“国朝八旗妇女皆不裹足,古道犹存,其风足尚。”
⒉ 古老的道路。
引唐 杜甫 《田舍》诗:“田舍清江曲,柴门古道旁。”
元 马致远 《天净沙·秋思》曲: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。”
明 高濂 《玉簪记·追别》:“夕阳古道催行晚,听江声泪染心寒。”
清 方文 《留别吴锦雯》诗:“古道江云厚,愁心浦月迟。”